在危化品分类中,1.1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是指通过与空气发生反应,无需外来能源供应即可自行发热的固态或液态物质或混合物。这类物质或混合物与自燃液体或固体不同,它们通常需要在数量较大(以千克计)并经过较长时间(数小时或数天)后才会着火。
定义与范围
-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如果热量产生的速度超过热损耗的速度,物质或混合物的温度便会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可能导致自发点火和燃烧。
-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的例子包括代森锰、二氨基镁、二硫化钛、金属钙粉、黄原酸盐、甲醇钾、甲醇钠等。
分类标准
根据物质或混合物在边长25mm或100mm立方形容器中,在100℃至140℃下暴露于空气中是否发生自热,可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 类别1: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时得到肯定结果。
- 类别2: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肯定结果,且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否定结果,并且该物质或混合物将装在体积大于3m³的包件内。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肯定结果,且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否定结果,同时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样品在120℃试验时得到肯定结果,并且该物质或混合物将装在体积大于450L的包件内。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肯定结果,且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样品在140℃试验时得到否定结果,同时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样品在100℃试验时得到肯定结果。
危险特性
- 自热导致自燃:物质或混合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传导至周围环境中,温度将持续上升,达到自燃温度时便会发生自燃。
- 火灾和爆炸风险:自热物质和混合物在大量堆积或长时间存放时,可能因自热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安全措施
- 储存与运输:应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热源。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包装完好,防止破损和泄漏。
- 操作: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的性质和应急处理措施。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 监测与预警:对于可能自热的物质和混合物,应安装温度监测装置,及时发现温度异常并采取措施。
- 应急处理:一旦发生自热或自燃,应立即采取措施隔离火源,使用适当的灭火剂进行灭火,并疏散周围人员。